我如父的母舅

我如父的母舅

成長在那個戰火連天、物資匱乏的年代,母親的童年與青年歲月充滿艱辛。然而,在她的一生當中,有一個人始終默默守護著她,像父親一樣給予支持與關愛——那就是她的二哥,也就是我心中「如父的母舅」。

摩托車聲中的身影

小時候,大約每隔幾天,我總會聽見一陣低沉渾厚的引擎聲從巷口傳來。還沒見人,就先看到一陣風捲起地上的灰塵,接著那輛又大又亮的大摩托車便穩穩地停在我們家書店門口。舅舅總是戴著那頂半罩的工作帽,笑容憨厚又帶著幾分俠氣,活像電影裡的英雄人物。

那時候,媽媽白天要顧書店,晚上還得張羅一家人的晚餐,又要照顧四個小孩,從早忙到晚,幾乎沒有喘息的時間。而一個月總有兩、三次,舅舅會在黃昏時分準時出現,騎著他的摩托車來探望妹妹。兩人坐在書店門口,邊話家常、邊看著我們幾個孩子在旁邊嬉鬧。黃昏的微風輕拂,摩托車的餘溫仍瀰漫在巷口,家裡的氣氛也因此變得溫暖而安定。那時候的生活雖然樸素,甚至有些艱辛,卻因為有這樣的親情往來而格外踏實。

如山的身教

舅舅為人樸實,不喜誇飾,生活的步調總是腳踏實地、穩健而內斂。他不多言語,卻用行動默默支持著媽媽與我們一家。如今回想起來,舅舅春桂君,確實是那個年代典範式的人物:守信、踏實、勤懇,又充滿對家人的關愛。

他從年輕時便以責任為重,對家庭毫無保留地付出。無論是遇到節慶農忙,還是家其他大小事,舅舅總是第一個站出來幫忙。那時候家裡經濟並不寬裕,但他總會想盡辦法支援妹妹一家,不論是修理書店門面、幫忙搬貨,或是在節慶或農忙時刻都出現在書店或是阿公的花生田間。

在我童年的記憶裡,他就像一棵沉默的大樹,不會高談闊論,也從不居功自傲,但他穩穩地站在那裡,給我們一種極深的安全感。

家族的庇蔭

我們家的孩子,也深深蒙受舅舅與舅媽的庇蔭。從成長、求學,到步入人生的重要階段,幾乎每一位孩子的婚禮,都是在二舅媽的見證與祝福下完成的。

舅舅與舅媽雖然不擅長言辭,也不習慣在眾人面前表達情感,但他們以實際的陪伴和支持,讓我們每一個晚輩在成長路上都有長輩的護持。他們就像一對默契十足的舵手,讓整個大家族的情感得以穩定航行,不因世事變遷而疏離。

另一方面,舅舅家中的五位表兄姐弟妹,也都非常優秀。從小他們在良好的家教與榜樣中成長,個個良善、事業有成。每當我們聚在一起,總能感受到舅舅家那種正直、溫厚、又彼此扶持的氛圍,也因此讓我們這一輩之間的感情更加深厚。這種家族的凝聚力,正是從上一代的身教中延續下來的。

務農後的另一種人生

大約在二十年前,舅舅返鄉務農。離開長年的工作,他選擇回到熟悉的內洋,重新與自然為伍。每天清晨,他從內洋田間摘採新鮮蔬菜,再騎著車到新市菜市場擺攤。不論生意好壞,他總是樂在其中。

在市場裡,他與來來往往的鄉親閒話家常,也常藉著擺攤的機會與許久不見的親友重新聯絡感情。彷彿在那個熙來攘往的市集裡,他又搭起了人生的另一個舞台。不同的是,這一次的舞台沒有轟隆隆的摩托車聲,而是田野的清新與人情的溫度。他的身影在菜市場裡穿梭,雖然年歲漸長,精神卻依然爽朗。

對許多親友而言,舅舅的攤位不僅是一處買菜的地方,更像是一個聯絡感情的驛站。他始終保有那份率真與親切,讓人一靠近就感覺溫暖自在。這段務農的歲月,或許是他生命中另一種樸實卻自在的幸福。

歲月的聲音

隨著歲月流轉,舅舅的身影逐漸佝僂,摩托車的聲音也不再那麼響亮。街口那陣熟悉的引擎聲,漸漸從現實消失,卻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裡。每當想起童年時光,那沉穩的轟隆聲彷彿又在耳邊響起,提醒著我:那是舅舅的關愛。

在我心中,他始終是那位騎著大摩托車、從巷口帶來溫暖與安全感的「如父的母舅」。他的身教、他的氣度、他的默默奉獻,早已化為我們生命中不可磨滅的印記。

舅舅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蹟,也沒有華麗的外表,但他以一個長輩最真摯、最踏實的方式,撐起了家族間的情感與信任。他讓我們明白,家的力量,往往來自這些日復一日的陪伴與默默守護。如果我們兄姐妹弟在社會上能略有所成,這份成就的背後,也有舅舅與舅媽多年的支持與愛護。

這樣的恩情,如涓涓細流,長遠而深厚,我一生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