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Getting to First Bas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Major League Baseball Players
大聯盟棒球球員的發展軌跡分析
Title: Getting to First Bas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Major League Baseball Players
Authors: Matthew McCue, Joseph Baker, Srdjan Lemez, Nick Wattie
Published i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November 2019
DOI: 10.3389/fpsyg.2019.02563
2025-02-02 C.Y. Lu
摘要:
本研究為一項原創性實證研究,探討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球員的發展路徑,分析不同進入MLB的途徑與職業成功之間的關聯。研究數據涵蓋1990年至2010年間2,291名美國出生的MLB球員,透過Baseball-Reference網站收集其發展歷程、表現指標與職業生涯數據。研究發現,MLB球員的進入路徑具有高度變異性,並非單一路徑即可保證成功。球員可透過高中、社區大學(2年制)或大學(4年制)進入職業體系,其中63%的球員來自4年制大學,23%直接從高中進入職業體系,14%則來自2年制學院。此外,高中選秀球員的MLB初登場年齡較低(M = 23.99歲),但需要在小聯盟(MiLB)累積更多比賽經驗(M = 909.13場)才能晉升MLB,而來自大學的球員平均初登場年齡較晚(M = 25.95歲),但小聯盟比賽數較少(M = 752.33場)。
主要貢獻:
MLB球員的發展路徑分類研,究辨識出17種不同的發展途徑,可分為三大類:
- 高中直接進入職業棒球(含高中選秀)
- 社區大學(2年制)進入職業棒球
- 大學(4年制)進入職業棒球
影響職業成功的因素
- 初登場年齡與小聯盟比賽數: 高中選秀球員初登場年齡較低,但須參與較多小聯盟比賽;大學球員則初登場年齡較晚,但晉升MLB較快。
- 投手與野手的發展差異: 高中選秀投手較可能獲得更多MLB出賽機會,但其Wins Above Replacement (WAR) 指標未顯示顯著優勢,可能與「沉沒成本效應」有關。
- 小聯盟比賽經驗的影響: 進入MLB前的小聯盟累積比賽數與後續的MLB表現呈現負相關,特別是在較高層級的小聯盟(AA與AAA)。
政策與實務建議:
- 發展系統的選才策略: 球隊應考量不同發展路徑的選手特性,調整選才與培養策略。
- 選秀與發展規劃: 研究顯示選秀順位與未來職業成功無明顯關聯,應結合選手的發展背景進行綜合評估。
- 小聯盟發展策略: 球員在AA與AAA層級的小聯盟比賽經驗應被納入評估,以優化職業發展決策。
結論:
本研究提供了對MLB球員發展路徑的全新視角,發現球員進入職業棒球的途徑多元,並非單一路徑即可保證成功。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整合選手選秀數據、高中與大學賽事表現,以提高選才與培養的準確性。此外,球隊與發展機構可根據研究結果調整人才培養策略,以提升選手的職業發展成功率。
未來研究方向
1. 選秀順位與職業成功的關聯
- 研究可進一步分析高順位與低順位選手的發展差異,以找出影響球員成功的關鍵因素。
- 探討是否某些選秀輪次的選手比其他選秀輪次的選手更容易進入MLB,或者高順位球員是否因「沉沒成本效應」獲得更多機會。
2. 高中 vs. 大學發展路徑的長期影響
- 大學球員的MLB表現並不遜於高中球員,可能與競爭水準與成熟度相關。
- 可加入心理測評,以研究影響職業發展的心理因素,如成熟度、自律性、應對壓力能力。
- 考量傷病因素,探討高中選秀球員是否因早期進入職業環境而增加受傷風險。
3. 小聯盟經驗對MLB成功的影響
- 分析不同層級的小聯盟經驗如何影響球員發展,並評估其與大學棒球的可比性。
- 研究加速發展與穩定培養的最佳策略,以提升不同背景球員的成功機率。
4. 投手與野手的發展差異
- 研究投手與野手的發展軌跡是否受不同環境影響,並評估投手受傷風險與其職業生涯長度的關聯性。
- WAR是否適合作為投手表現的唯一衡量指標?是否應引入其他數據(如ERA、WHIP、FIP)?
5. 人才識別(Talent Identification)的挑戰
- 整合機器學習與數據分析技術,提高選才準確性。
- 研究心理特質與適應能力對職業成功的影響,納入選才標準。
本研究為MLB球員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支持,但仍需更深入的分析與數據驗證,以進一步優化選才與球員培養策略,提升未來職業棒球員的成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