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Is dementia incidence declining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高收入國家痴呆症發病率是否下降?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文章標題:高收入國家痴呆症發病率是否下降?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作者:Susanne Roehr, Alexander Pabst, Tobias Luck, Steffi G. Riedel-Heller
發表期刊:《Clinical Epidemiology》
發表年份:2018年
心得摘要:
本文是一篇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探討高收入國家(HIC)痴呆症發病率的趨勢。研究發現,西方國家的痴呆症發病率有下降或穩定的趨勢,但日本的研究則顯示相反的結果,發病率呈現增加趨勢。以下是本文主要觀點與啟示:
關鍵發現:
- 發病率下降趨勢:
六項研究顯示,1980年代至2010年間西方國家的痴呆症發病率穩定或下降,整體發病率下降約18%(IC=0.82),雖然統計上並未達顯著性,但值得關注這種潛在的有利趨勢。 - 異質性與地區差異:
日本Hisayama研究是唯一顯示發病率增加的研究。西方國家與亞洲國家可能因健康、教育與生活條件差異,導致趨勢有所不同。 - 主要驅動因素:
- 教育水平提高:高教育水準個體的痴呆症風險顯著降低,教育被認為是防治痴呆的重要因素。
- 心血管健康改善:控制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對痴呆症風險的下降有幫助。
方法學亮點:
作者遵循PRISMA準則,分析了1990年後發表的7項橫斷性或縱向隊列研究,涵蓋42,485名60歲以上受試者。統合分析使用隨機效應模型,並進行異質性分析與出版偏誤測試。
心得與啟示:
- 預防策略的重要性:
教育與心血管疾病管理被證實在降低痴呆症發病率中發揮關鍵作用。政策制定者應考慮投資教育與健康干預,以減少長期痴呆負擔。 - 異質性挑戰:
不同地區與研究方法的異質性是分析的一大挑戰。未來需更多具一致性與縱向性的研究來驗證結果。 - 亞洲國家特別情況:
日本的發病率上升突顯出亞洲國家可能面臨獨特挑戰,例如老齡化速度更快、健康行為改變較慢等問題。
結論:
本文為全球痴呆症趨勢研究提供了重要見解。整體而言,高收入國家痴呆症發病率顯現穩定或下降的潛在趨勢,但仍需更多研究來確認這些趨勢是否能在不同文化與社會背景下普遍適用。本文為政策與公共健康領域提供了數據驅動的證據基礎。
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首選報告項目)是一套用於撰寫和報告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的國際標準指南。PRISMA 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此類研究的透明度與完整性,確保結果的可信度和重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