乩童療癒中的轉化:身體化自我與正當性認知

乩童療癒中的轉化:身體化自我與正當性認知
Photo by Joshua Newton / Unsplash

乩童療癒中的轉化:身體化自我與正當性認知

Review: Transformation in Dang-ki Healing: The Embodied Self and Perceived Legitimacy

乩童療癒中的轉化:身體化自我與正當性認知
作者:Boon-Ooi Lee
發表資訊:Culture, Medicine & Psychiatry,第40卷第3期,2016年,頁422–449。DOI: 10.1007/s11013-016-9497-4
來源:作者接受稿版本(post-print)


摘要:

本文探討新加坡華人信仰背景下的乩童(dang-ki)療癒實踐,聚焦於兩項核心問題:

(1)乩童是否因參與附體與宗教療癒實踐而產生自我轉化;

(2)其轉化如何與社群對其「正當性」(perceived legitimacy)的認可相關。

研究採用質性方法,於一座宮廟進行田野研究,訪談1位乩童、10位宮廟助理與9位信眾,並使用詮釋現象學分析法(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IPA)。

研究指出乩童的改變包含心理、身體與社會三層次。他原為性格暴躁、涉入幫派的青年,在成為乩童後逐漸轉向沉著、自律與具有慈悲心。乩童的附體經驗透過儀式動作、吐穢行為、身體震動與附體後失憶等身體表現,使信眾信服其為真實代理神明的存在。信眾對乩童的信任並非來自制度認證,而是透過儀式再現、療效、神諭準確性及文化符號而逐步建構。

文章指出:乩童的「轉化」與其是否被認為具備神聖正當性密切相關;若缺乏社群認可,其附體行為無法構成具有療效或精神影響力的宗教實踐。


主要貢獻:

  1. 不可驗證代理人的社會心理機制
    本研究揭示乩童作為「不可驗證代理人」,其權威形成基於身體儀式性展演、信眾目擊與共享宗教語境,而非制度化神職授權。
  2. 身體化與自我轉化的宗教模式
    文章提出「embodied self」概念,指出乩童的變化不只在觀念層面,而是透過身體行為、姿態、儀式重覆與社群反應共同塑造。
  3. 信任與正當性形成條件的具體化
    研究指出信眾如何辨識乩童真偽,包括是否為「神選」(liak-ki)、是否具有附體身體特徵、是否能知人所未言、是否產生療癒成果。

關於 embodied self

「Embodied Self」(身體化的自我)是一個結合心理學、人類學與宗教研究的重要概念,用來說明「自我不是只有存在於大腦或思考中,而是透過身體、感官、姿態與行為被建構與體現出來的」。在乩童、靈媒、宗教儀式等研究中特別重要,因為信仰不是只有思想或語言,而是「用身體在行動、在表演、在感受」。


概念核心:什麼是 Embodied Self?

面向

說明

基本定義

自我是透過身體(行為、感覺、姿態、儀式動作)被建構、表達與經驗,而不是只存在於思想或意識層面。

與傳統觀念的差異

傳統心理學認為「自我=大腦裡的想法與認知」,但 embodied self 認為「自我也存在於身體姿態、情緒反應甚至儀式動作之中」。

理論基礎

來自現象學(Merleau-Ponty)、身體人類學(Csordas)、認知科學(Barsalou)與宗教研究(Seligman, 2014)。


在乩童研究中的具體意義

在 Lee(2016)的文章中,乩童的「自我轉化」不是抽象的心理變化,而是透過身體實踐具體發生:

  1. 儀式前的身體準備
    • 禁食、戒酒、淨身、吐穢、靜坐。
    • 表現乩童「讓身體成為神靈的載體」。
    • 這不是單純道德要求,而是建立「身體就是信仰的容器」。
  2. 附體時的身體變化
    • 身體痙攣、眼球上翻、吐白沫、姿態改變、聲音轉變為童神語氣。
    • 信眾根據這些身體表現判斷「是否為真神附體」。
    • 這讓「神聖」透過身體可被看到、感受到。
  3. 附體後的失憶與疲憊
    • 表達神與乩童的身體曾融合,且乩童的主體意識暫時退出。
    • 這是身份轉變的象徵,也提升真實性與宗教權威。
  4. 乩童的性格與身體也逐漸改變為接近神明
    • 例如:從暴躁→沉穩、從嗜酒→戒慾、甚至臉部表情逐漸接近神像。
    • 表示「神性」透過身體內化為人格。

為何重要?

重要性

說明

解釋乩童的權威來源

不只靠信仰語言,而是靠身體實際展演,讓信眾「看見神」。

連結「不可驗證代理人」理論

神不可見、不可測量,但透過乩童的身體,人們仍可相信其存在。

可用於建構研究模型

可作為您研究中「權威形成機制」「信任轉化過程」的重要一環。

跨領域理論價值

能結合宗教社會學、心理學、身體人類學、符號互動論。


embodied self 就是:「乩童不是只是相信神,而是用身體去讓神存在;自我不是只在心裡,而是透過身體被看見、被感受、被認同。」


心得評析:

  1. 與「不可驗證代理人」理論的對應
    乩童無法以科學驗證機制證明其神聖性,但依靠儀式表演與文化詮釋取得信任,是一種典型的「不可驗證代理人」(unverifiable agent)現象。
  2. 從不可驗證到被信任的轉化
    信任的生成並非建立在神靈「是否真實存在」,而是建立於信眾能否在儀式、行為表現與個人經驗中感受到一致性與回應性。此對於回答「不可驗證性如何在信仰中轉化為信任?」提供明確實例。
  3. 可作為符號資本與社會權威討論素材
    文章內容雖未直接引用布赫迪厄(Bourdieu),但乩童透過附體儀式累積宗教符號資本,進而轉化為社會信任與道德權威。
  4. 對後續研究的啟發
    文章強調若儀式與療效無法持續維持,乩童的正當性可能崩解,這也為未來研究「信任崩潰機制」「信眾退出行為」提供方向,填補現今文獻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