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典範與大眾傳播研究-理論與前瞻
篇名: 敘事典範與大眾傳播研究 – 理論回顧與前瞻,中華傳播學會2015年年會論文,2015/7/3
本文旨在回溯並探析「敘事」與「大眾傳播」兩者如何構連以及如何經由此一構連後而能產生新的「研究典範」,藉此提供學習者與前不同之知識地圖。本文首先討論「典範」與「典範轉移」之意涵,次則說明「敘事典範」如何興起,再則討論大眾傳播研究如何經歷了從實證論到敘事論之「典範轉移」。結論一節則除說明大眾傳播研究的典範轉移有何意義外,兼論「數位敘事」對大眾傳播領域的可能影響。
定義
”典範” (Paradigm)指在一研究社群裡,為各會員分子所認用接受的整體性信念、價值和研究方法,足以化解基本爭論形成共識的理論。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在此意指就是科學革命,指的是在信念或是價值或方法上轉變的過程。Kuhn(1962) 年提出版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一書,針對知識的演進提出的問題: 歷史能做甚麼、常態科學如何發生、常態科學的本質為何、為何科學能這樣一直向前穩定邁進。
敘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是研究人們說故事的敘述邏輯的方法學。
Walter Fisher(1987) 專書”視人類溝通如敘事: 推論、價值與行動的哲學” 構建了敘事典範(narrative paradigm的理論基礎,後有Cragan and Shields 二位作者整理Fisher多篇論文並詳述Fisher理論為”敘事典範理論”(narrative paradigm theory)
在人類大歷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 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讓我們所謂的歷史正式啟動。大約一萬二千年前的農業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讓歷史加速發展。到了大約五百年前的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開創歷史新局。(Yuval Noah Harari,2011)
過去的五百年中,人類越來越相信可以依靠投資科學研究來提升人類的能力。這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經過了反覆的證明。隨著證據越來越多,社會資源及個體的時間越來越願意投資在科學研究。以觀測及數學為中心,透過蒐集各種觀測數據再用數學工具整理分析形成理論。Sir Isaac Newton(牛頓) 1687年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闡述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奠定世界物理和天文學的基礎。1825年世界第一條鐵路在英國通車,而中國直至1909年才有由中國人自己探勘、設計、建造的京張鐵路,而過去二百年百鐵路的應用跟區域經濟的發展成正相關。
第三波(The Third Wave)(Alvin Toffler,1980) 提到三種不同的社會也提到”波”的理論,第一波是新石器時代,從狩獵採集轉變到農業社會。第二波是工業化社會,從工業革命開始擴展到世界各地。第三波是後工業社會,進入資訊時代,與世界互種的基礎是資訊而非地理位置。
網際網路的第一波數位革命,主要在建構線上世界的基礎建設和根基。第二波數位革命主要由服務軟體定義,包括 Twitter和Instagram。第三波數位革命將會有更多的跨域整合,做為傳播的數位媒介也勢必在科技發展的進程中演化不同的可能。
問題:
- 敘事典範有相當多的學術論文,是否有更簡化的方法來建立敘事模型分析。
- 不同產業的合作發展可以從已知的資訊得到大致的技術路線,例如5G 網路的速率將會較4G提高10倍或是應用工具(如手機或是應用程式)的發展路徑,可以預測數位內容的傳播數量會以更高速的方式成長或發散,數位內容提供者如何在資訊發展的浪潮中演化並奠定核心根基。
**Kreuter(2007) 故事敘事結構的元素:故事情節、角色、故事結構、時空關聯、訊息再製